要改變不良的習慣,需要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,並針對每個小目標設定可行的行動方案。作者提出的「原子習慣」理論,是將一個習慣分解成多個小步驟,進而培養出一個完整的習慣。
走在生涯實踐之路上
要改變不良的習慣,需要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,並針對每個小目標設定可行的行動方案。作者提出的「原子習慣」理論,是將一個習慣分解成多個小步驟,進而培養出一個完整的習慣。
一位五專唸會計系的學生鍾同學對自己專業的疑惑與矛盾。她對自己目前的專業沒有興趣,但感興趣的領域以自己目前的能力跨不了足,並且糾結是否要為了大學文憑升二技或多花一點時間考插大。
在轉職過程中最為矛盾的想法:該符合家庭期待,還是自我實現呢?其二議題不斷困擾著我們,但前提都是你有清楚知道自己嚮往工作與生活兩者平衡的模樣嗎?你真正在乎的是什麼?
其實在大學一路以來,我好像都沒有好好思考自己做了哪些努力,總是在想自己沒有做到哪些,一直深陷於:我哪裡不好,我好像沒有像其他人一樣達到什麼成就。
尋求生涯的答案可以透過探索自我、釐清價值觀、盤點關鍵能力等方式,以「自己習慣」進行探索最適自己的生涯方向;而你走在自己的生涯實踐之路上了嗎?是時候該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「告別舊我、邁向新我」。
危機也就是轉機,當我面對這問題時,我選擇理性解決它,而不是將情緒加諸再自己身上,而無法跳脫。我當下清楚很清楚該是更聚焦優化自己的諮詢服務,因為上一年所花費在合作機會的時間相對多,較無法具體發展諮詢服務。
記得2022年是設下「發光」,其原因是希望自己能夠發光以外也能夠照亮他人,但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,停下筆不斷回想自己有沒有在這一年期間發光,或是將這光照亮他人的時刻呢?而我的黑暗卻覆蓋這一年的發光時刻。
面對理想的自己,我們可能都曾害怕平凡卻沒有勇氣,「可是我怕⋯」「可是別人都說⋯」說著越來越多的可是,然後,也漸漸忘記要相信自己了。正因為太多的「可是」出現,讓我們都失去了勇敢讓可是成為可以。
以有脈絡地盤點目前問題,透過對話與引導的方式,提供正面的支持和回饋,並一步一步協助改變思維、察覺觀點和聚焦問題,逐漸啟發面對自身困境時的突破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我們都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「明知道自己不喜歡,卻害怕轉換跑道代價太高」
進入大學唸書,念了一年發現原來所選的科別與自己的志趣不合,想要轉換跑道。轉系或轉學的代價是重新開始,晚同屆同學一年,這樣的選擇好嗎?